close

sddsf fdggg fggg sdfsdf dfgfg 

人老人少不足懼 腦袋不變才可怕 有文憑沒能力 這種教育你要嗎? 人老人少不足懼 腦袋不變才可怕 有文憑沒能力 這種教育你要嗎?~~~~~~~~陳慧真 「人口結構的改變是一場寧靜革命,它無聲無息,卻改變社會基本結構、影響各層面」,談到台灣未來發展趨勢,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承恕表示,高齡與少子化幾乎決定未來台灣政治、社會、經濟的基本架構,以經濟來說,產業精緻化將是唯一的道路。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莊淇銘認為,可預見未來以銀髮族為主體的發展趨勢,以及終身工作時代的到來。 應嚴肅面對高齡少子化問題 根據內政部統計,2008年底,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0.4%,台灣社會高齡化勢不可擋。高承恕表示,每一個世代,人們都會變老,但現今還伴隨了少子化的問題。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組成就是人,不同於政治可以政黨輪替、經濟有起伏循環,人口結構不但關鍵還具有不可逆轉性,「即使現在大家開始努力增產報國,生的孩子也要過20年才會長大」。 他指出,社會高齡化是非常基本且嚴肅的課題,但政府乃至業界,對此問題的認識和危機感都還不夠深刻,事實上,各個領域都應該以更嚴肅的態度來面對。 高承恕以教育部將專科改制、增設國立大學為例,只擴充大學的數量卻未提升品質,「這就錯了,根本無視人口結構問題」,在少子化、招生不足的衝擊下,「公司倒了就算了,但大學倒了,對社會的心理衝擊很嚴重,消息傳到國外,又將是什麼樣的形象?」 高承恕強調,各行各業都要積極面對社會高齡化問題;很多以前可能做的事情,現在不可能做了,如勞力密集的產業已不可行,必須思考如何以較少資源的投入但可換得較大產出的機會。 高承恕認為,許多歐洲小國比台灣還早面對高齡與少子化問題,但如瑞士和荷蘭仍可保有優質的總體環境,台灣應該思考如何讓生態環保等各領域走向精緻化,在各領域創造優質條件,自然會吸引優質的國外資源投資,進而創造優質環境。 他說,人口結構的改變已經在發生,對社會雖是挑戰,但「事在人為」,政府不能再鴕鳥心態,不但要趕快抬起埋在沙堆裡的頭,還要換個思維,一定要擺脫舊思維來面對。 終身工作時代的到來 「經建會指出2108年,台灣人口數只剩下800萬」,莊淇銘說,現在的交通運輸系統是2,300萬人口需求的規模,未來人口減至800萬人,不少客運公司會倒閉,有鑒於此,公共建設方面,從現在起也要站在人口角度思考,不要老是擴大內需,要把錢真正用於提升國家競爭力。 莊淇銘認為,政府應該要把蒙住眼的手拿開,看清楚財務缺口,全民健保現在已經虧損500多億,未來倒金字塔結構的社會將無法承擔健保支出。社會走向高齡化,觀念必然要轉變,政府應該讓民眾了解要以保健為先,就如同闖紅燈者是危險駕駛,每闖一次紅燈,保費會增加,民眾也應該為自己的健康負責,而非不注重健康,生病治療由全民買單。 莊淇銘並提出「雙生涯時代」的觀念;「過去我們都說,『活到老,學到老』,現在要改成『學到老,活到老』,終身工作的時代來了,退休制度未來全都會崩解」,莊淇銘認為,在金字塔的人口結構下,可由多數人工作來養退休的少數人,才可能延續退休制度。退休制度首見於德國,當時德國人平均壽命是42歲,65歲可以退休領退休金,但台灣人現在平均壽命約80歲,若退休後要能安養天年,至少要工作到75歲。 「不只是終身工作,且要終身有人願意給你工作」,莊淇銘強調,培養能力很重要,建議大家應該在50多歲完成職場的第一生涯後,開始規畫直到70歲左右的第二生涯。 高承恕也認為,在高齡化社會,如何讓銀髮族有新的平台和場域,將畢生所學透過一個非傳統的模式去發揮,非常重要。他舉例表示,假如要銀髮族四處奔走很困難,或許他們也可以利用網路有新的發展,「60歲也是可以學電腦的」,人都是可以再學習的,既然社會變遷至此,無可迴避,何不持續學習再創新空間。 以銀髮為主體的趨勢發展 面對社會邁向高齡化,未來老人人口比例增高,莊淇銘預測,未來以銀髮族為主體的趨勢將出現。 「『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』是工業社會的思維,已經落伍了,」莊淇銘說,在知識社會,音樂除了可提升個人素養,且被發現有減壓、治病與開發腦力等更多功能,銀髮族學習音樂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症,更健康快樂,隨著銀髮族人數越來越多,音樂學習產業對象可鎖定銀髮族,打出「學音樂的銀髮族變青春健康」的口號。 他表示,每個族群都是以自己為主體,以前社會的主流思維是以大人為主體,漫畫主角都是大人,但隨著時代轉變,小孩子越來越有自主性,逐漸出現以小孩為主體的漫畫,例如在漫畫柯南及一休和尚的情節中,大人都是比較愚笨,而在未來的社會,以銀髮族為主體的漫畫、卡通、電影會出現,「將來很酷的老人、很有魅力的老人都會出現」。 年輕的一代將更個人主義 談到台灣社會未來發展,除了銀髮族的需求將日益受重視,網路時代成長的新一代所組成的未來社會,在高承恕看來,個人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,「年輕世代勢必比以前更個人主義」。 教學長達31年的高承恕說,從他與七年級生的接觸觀察發現,早期的學生常舉辦同學會,這幾年來越來越少,現在的學生比較個體化,群體的屬性越來越淡。 「我唸書的時候,互動群體性很重要,現在的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很多,這對社會的影響很巨大」,高承恕表示,新的一代不但少了與人們實際接觸的互動,且受到手機簡訊、MSN溝通方式的影響,「時間的單位變得非常短,MSN溝通方式都是短的,造成思考的時間單位都變短,都是立即反應。」 高承恕說,在這情況下,思維會有個毛病——「淺」;他發現年輕的一代,不知道如何論述、寫長篇文章,思維是跳躍式,缺乏組織架構能力,也不大看深層的東西,就如他有學生是日本漫畫迷或韓劇迷,但他們卻對韓國、日本文化沒興趣,「以他們的思維模式,不會思考現象背後的意義」。 八年級生今年9月上大學,分析這群在網路時代下成長的學生要面臨的挑戰,高承恕說,「不管這社會怎麼變,人終究是群體生活」,縱使生長環境容易讓年輕的一代產生個人主義,但當他們走進社會時,還是要面對群體生活的挑戰,若根本沒有做任何準備,不懂得如何與人互動、合作,對個人來說,是很大的挫折,對組織而言,也會出現一加一小於二的情形。「這是學校及家庭教育要特別用心的部分,要協助他們」。 找出競爭力迎向未來社會挑戰 「科技帶來便利性,被科技宰制還是運用它,這就是教育問題,」莊淇銘認為,當父母能讓小孩知道應該培養哪些競爭力,科技就會是工具,不然,小孩不懂得培養多元能力,天天在電腦前,宅男宅女就會出現,欠缺與他人互動、溝通的能力。 不只是溝通能力的培養,莊淇銘指出,創新、分析判斷、解決問題、懂得有效學習都是知識社會必備的能力。 「台灣無法提升競爭力的問題在於,學校教育的思維停留在工業社會,家庭教育則停留在農業社會」,莊淇銘說,過去工業社會,取得大學文憑就是保障,在大量標準化生產的情況下,創意不重要,但進入知識社會後,創意、口才都較以往重要,然而中產階級卻以過去的思維教導下一代「只要好好讀書,其他不用管」,學校教育的結果是有文憑沒能力。 莊淇銘表示,早期農業社會照顧小孩直至成家,但不同於過去是16歲成家,現在許多子女是30多歲才成家;孩子在學校沒有培養創新思考能力,畢業後競爭力弱找不到工作,父母又認為「家裡不差多雙筷子」,讓孩子回家,造成無法獨立自主。 他說,也因此,在台灣,不就業、不升學、不進修的尼特族(NEET: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, Education or Training)人數越來越多,這些尼特族會吃垮家庭與社會經濟。 「芬蘭和我們一樣是農業社會起家,但發展至今,他們的國中畢業生可以說芬蘭語、瑞典語及英語三種語言,我們是大學畢業了還不能說英語」,莊淇銘說,芬蘭的國民所得曾經不如台灣,但他們了解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能力,並融入教育中。 莊淇銘分析,台灣的未來將是高跟鞋型社會,大部分的人收入會減少,位於前端的有錢人會越來越少,而全世界也在此曲線中。他說,芬蘭經過改革,在全球的高跟鞋型曲線上,他們往前走,那台灣要不要往前衝? 面對高齡化社會,莊淇銘再三強調個人培養能力的重要性,對於停留在工業社會思維的教育,也應盡快改革。 「台灣還可以維持現狀,是因為民間力量很強,但若政府部門可早點培養開創性人才,我們可以更強」,迎向未來社會的挑戰,莊淇銘建議,不同社會需要的競爭力不同,國家要趕快找出需要的競爭力,思考台灣在全球的高跟鞋型曲線上,要怎樣走到前端,「如果無法讓下一代培養必備的能力,他們將落到後頭」。 全球中央2009/09/01小洪隨筆:學歷是一時的,學力是永遠的。有能力,世界都是舞台。

 

好站連結:http://quprvzl.pixnet.net/blog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zeoda 的頭像
    czeoda

    czeo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